消逝的关中古渡口

有河,必定有桥;有船,就得有渡。渡口是水上交通的枢纽,在过去人们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

关中地处内陆,航运条件并不优越,关中地区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关中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两千年之久。大举漕运粮食、贡赋,使关中水运业断断续续鼎盛上千年。

渭河流域图

唐亡以后,中心东移,关中虽然再没有成为全国的漕运中心,但军事和救灾物资的水运陆转仍持续不断。特别是商运和民运,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叶以后。

位于宝鸡的金陵渡口是渭河进入关中道的第一座比较大的渡口,所以被誉为“渭水关中第一渡”。据传早在宋代时期就已经存在,当时称之为金陵渡。金陵河自北向南融入渭河,金陵渡成了古陈仓(今宝鸡)的交通咽喉,夏秋有渡船,冬春枯水期一般搭有便桥。解放后在金陵河上修建了桥梁,金陵渡口失去了往日的作用。

而宝鸡渡(陈仓渡)古老而著名,客货密集,运送量大,是宝鸡地区最为繁忙的渡口。渭河在这一段渡口众多,自千河渡口往西有姬家店渡口,孙家滩渡口,马营渡口,郭家崖渡口,石坝河渡口,陈仓渡口,林家村渡口。正是这些渡口的存在,极大地方便了两岸民众的出行。

渭河东西横亘在关中大地,滋育着两岸,但也形成了交通的极大不便,渭河两岸的民间有“隔山不远,隔河不近”的说法。

七十年代以前,眉县境内的渭河上,有七八个古渡口:从东向西依次是葫芦口古渡,红崖头渡口、西门渡口、东门渡口、梁村渡口,再往东,有教坊村的“南寨渡口”,槐芽、横渠一带,还有不少渡口,由北岸的扶风人掌管。

渭河上的渡口

武功县在清雍正年间,渭河上有五渡口:高家寨渡(今北营乡东、西高寨村)、西渭源渡(今普集街乡梅花寺村)、何家渡(今普集街乡何家村)、东渭源渡(今普集街乡朱家、黄家、田家村)、马坊村渡(今普集街乡柳林村)。

渭河上的渡口

到了年,沿渭河渡口有桥寨、梅花寺、永安村三处。

建国后,沿河渡口增多。年有东桥头、南立节、桥寨、柳林、寺背后、李家坎、永安村七处。年9月,渭河八号桥建成通车,结束了周(至)武(功)千年摆渡的历史。

渭河上的渡口

历史上渭河兴平段的渡口众多,据历史记载,清代顺治十五年(公元年),兴平渭河沿岸渡口有龙过渡、柳树屯渡、胡家渡。

年,渡口有8处,田阜村渡口(今田阜乡田阜村);东杨村渡口(今阜寨乡张耳村);张寨渡口(今阜寨乡张阜寨村);清化坊渡口(今庄头乡清化坊村);吴耳村渡口(今汤坊吴耳村);龙过村渡口(今汤坊乡龙过村);建坊渡口(今汤坊乡建坊村);胡浃桥渡口(今桑镇西桥村)。兴平境内开通铁路后(陇海铁路)。渭河南岸的周至、户县大量物资通过渡口转运至兴平境内火车站发往各地,这时渡口较为繁荣。

渭河上的摆渡人

年,兴平的渭河沿岸有大小渡口11处,全属个体私有经营。

年,有渡口17处,生产大队经营的15处,生产队经营的2处。

年,有西桥渡口、永流坊渡口、建坊渡口、龙兴渡口、吴耳村渡口、梁家滩渡口(属周至县)、张家寨渡口、千佛寺渡口、余堡渡口、张耳渡口、高王村渡口、侯村渡口等12处,全系个体经营。年,渡口有西桥渡口、永流渡口、建坊渡口、龙兴渡口、吴耳渡口、梁家滩渡口(周至)、张寨渡口、千佛寺渡口、余堡渡口、张耳渡口、高王渡口、马坊渡口、田南渡口、段家渡口共14处。多系个体户经营。如今兴平只剩一个龙兴渡还在继续它的使命。

渭河龙兴渡

咸阳古渡是关中最有名的古渡口,也是关中八景之一。历史上的咸阳古渡分为两处,一处是明以前的咸阳古渡,一处是明以后的咸阳古渡。

国画《咸阳古渡》

秦时渭河穿咸阳城而过,于是在渭河上修建了木桥,当时渭河航运发达,渡口应运而生。咸阳古渡开始了历史上第一次繁华。

清末咸阳古渡

汉唐时期,定都长安。当时的汉长安城就是在秦咸阳城渭河以南部分的基础上建立的。汉武帝时期张骞经过渭河古渡口一路西行,开创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商道“丝绸之路”。咸阳古渡成了丝路的桥头堡。

唐时,长安成为世界超级城市,热闹繁华,咸阳古渡口也随之车马穿梭,人流熙攘,码头上货物堆积如山,商旅往来如梭。一片人马喧腾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

唐亡以后,咸阳古渡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渡口上的木桥也逐渐消失。随着岁月的变迁,渭河的多次改道,老的咸阳古渡再也难寻。

明初,在今天咸阳市区的位置设立建设了新的咸阳县城。而城外东南也有了新的咸阳渡口。离城不远,往来的舟楫商旅每日络绎不绝,古渡口也迎来了它的第三次兴盛的景象。

咸阳渭河上的木桥遗址

今天的咸阳古渡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个遗址博物馆在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咸阳境内水域发达,河道纵横,沿岸渡口星罗棋布。据史料记载,渭河流域的渡口,有横灞店渡、渭河普济渡、名光渡、渭桥渡、光泰门渡等十几个渡口,还有咸阳境内的龙光渡,西渭渡、两寺渡、孙张渡、安刘渡、葫芦渡等共30余处。

临潼境内的北田渡、新丰渡、交口渡、耿渡等沟通南北的渭河渡口古已有之,有其一定的军事作用。如今已在新丰古渡口架起宏伟的公路大桥,在油槐的耿渡,原是零口经油槐至关山的重要渡口,今在该渡口之西,有西韩线铁路大桥横跨,二桥飞架,取代了曾经渡口的作用。

为何曾经的渡口

渭南境内的渭河渡口众多,历经各代至民国时,由西向东有渭南的张义渡、白杨寨渡、穆家渡、沙王渡、下涨渡、上涨渡、陈家滩渡、仓渡、青龙渡;华州的詹刘渡(麦王渡)、太平渡、王里渡、南解渡、秦家滩渡、下庙渡(周家村渡)、北王渡(秦家村渡)、拾村(北拾)渡;华阴的冯庄渡、滩里渡、杨村渡、安早渡、八早渡、三河口渡等20余处。

渭河渡口

建国后,渭河的上涨渡、侯坊渡、杨村渡、吊桥渡等渡口曾为主要公路渡口,担负渭河南北两岸公路交通要冲。

年,上涨渡增设拖轮摆渡,非汛期则用木船搭起浮桥。此后,渭河主要渡口架起桥梁,渡口减少。现有渡口多为一人一船,以摆渡附近农户过河种地为主,兼渡过往行人。

渭河渡口

关中除了渭河上众多的渡口外,渭河的两大支流泾河和渭河也曾有众多渡口。

明清时期,泾河北岸的泾阳三原县为关中的经济中心,商贸繁荣,客商不绝。因此泾河渡口就兴盛起来。

民国时泾河渡口

史书上关于关中泾河渡口最早的记载为西汉时期的眭城渡。根据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年)《泾阳县志》记载,泾阳境内有泾河渡口12处,后因各种原因废弃七处,清时又增加了三处渡口,其中官渡六处,民渡两处。官渡自西而东分别为狄道渡(船头古渡)、临泾渡、修石渡、花池渡、宋村渡等渡口,民间往来民渡为水月渡与金蟾渡。统称泾河八渡。

上世纪70代末,泾河上建起多座大桥,泾河渡口完成了历史使命,消失于历史长河,当年的热闹繁华,也变成了地方志上一个个冷漠铅字。

民国时泾河渡口

在今蒲城县西头村洛河右岸三级台地曾发现秦汉以前陶器、瓦当残片,其中有一篆字组成的“澄邑漕仓”瓦当,当为漕运仓库遗物。可见北洛河的航运历史也是相当悠久。

北洛河上的渡口

明清时期,沿北洛河各县县志均有洛河渡口及航运史料的记载。白水县境内有张家渡、狄家渡、田家渡3处;澄城县境内有船头渡、洞子崖渡、蒋家河渡、李村渡、下段村渡以及尧头渡、蔡邓渡等7处;蒲城县境内有晋城渡、石羊渡、南湾渡、车渡、蒲石渡、晋王渡、常乐渡、黎起渡、直社渡、温汤渡、曲里渡等11处;大荔县境内有船舍渡、石槽渡、太山渡、北阳洪渡等4处,其中蒲城过往澄城的蔡邓渡、过往大荔的晋城渡,大荔过往渭南的船舍渡和县内石槽渡、北阳洪渡古代曾设官渡口,其余为民间渡。

北洛河摆渡

过去韩城、山西的煤、铁、盐等物资从龙门启航或从汾河进入黄河运至潼关,进入渭河转入洛河,逆行至朝邑北阳洪码头或太山头码头卸货,再由车载陆路运往周边地区。

民国初期,航运线路、物资种类未变。摆渡渡口除晋城渡、蔡邓渡、石羊渡可通行车辆外,其余为只通行旅的小渡。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曾在洛河船舍渡用木船架设浮桥,渡河西进。

北洛河上的摆渡人

年,由于三门峡库区回水影响,北洛河河道淤积,航运停止,但各摆渡渡口仍然营运。

随着洛河建成多处公路桥梁,人车通行方便。20世纪90年代,除少数渡口有小型渡船外,多数渡口废弃。

北洛河上的渡口

黄河流经渭南境内.5公里,黄河摆渡与舟船建造同时兴起于五帝时期。夏商时期,黄河摆渡已形成固定渡口。西汉至唐、宋各代,黄河龙门、夏阳、蒲津(蒲坂)、风陵等渡口已很驰名,成为沟通两岸的桥梁,历久不衰。直至公路桥梁兴起,部分船渡渡口依然存在。

黄河

潼关渡。位于黄河、渭河、北洛河交汇处(俗称“三河口”)附近,清末,慈禧太后偕光绪皇帝由北京逃至西安,即经此过河到潼关。

年,潼关黄河便桥建成通车,渡运停止。年,渡运恢复。至年,渡运业务量较小。

大庆关渡口。因地处大庆关而得名。春秋时为蒲关渡,战国时为临晋关渡。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秦始作浮桥于河”。唐时为蒲津关渡,宋时更名为大庆关(渡),为黄河东西岸重要关隘。康熙三十七年(公元年)后,河水连年崩徙,船只漂没无存,官渡遂废。

黄河渡口

民国十二年(公元年)后,黄河多次泛滥,渡口基本处于山西永济县蒲州城西门外大庆关。黄河三门峡水库建成蓄水,渡口日渐衰败。

黄河渡口

夏阳渡。位于合阳县城东20公里夏阳村东。秦汉时,为长安通往三晋的黄河重要渡口。汉武帝三次赴河东郡,均由此而过。唐中河二年(公元年),晋王李克用引兵亦自夏阳渡河。此后各朝,夏阳渡为秦晋军事要冲,且是水上商业码头,商号很多。清代时,县署在此设有厘金局征收税赋。

黄河咸阳渡

芝川渡。又名少梁渡。位于韩城市南10公里,旧芝川镇东,与山西省万荣县东西相望。西汉初,韩信东袭魏王豹,即由此以木罂渡军取胜。

年9月,八路军从此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年后,由于修筑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河床增高,此渡渐废。

年解放军从芝川渡渡河抗日

历史上关中的航运,特别是渭河、黄河的漕运,曾盛极一时,即所谓“河渭漕挽天下”。

渭河航运与黄河同时始于舜帝时代。西周时期,渭河水量大,河道宽畅,成为由关东运粮到长安的重要运输通道。

漕运图

秦末,刘邦与项羽在河南荥阳一带相持数年,其粮饷多由渭河、黄河航运。

汉武帝时期,因渭河下游弯道多,漕运不便,武帝发数万军民,开凿漕渠,三年建成。自此渭河可行大船,漕运量大增,由汉初“漕转山东粟,以给京师,岁不过数十万石”,到后来的“年漕运量竟达万石,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漕运图

隋开皇四年(公元年),引渭水于大兴城(即长安),改漕渠为广通渠,把大兴与潼关连接起来,“转运便利,关内赖之”。

唐代,漕渠因泥沙淤积,水量不足,多次新凿或疏浚。开元二十九年(公元年)三月,陕郡太守兼水陆转运使韦坚根据隋漕运旧迹,在渭河南面又凿成一条漕运渠,从禁苑(在长安城宫城北)西面引渭水东流,横断灞河、铲河,与渭河平行,在华阴与渭河汇合,使经三门峡而来的漕船直通长安。

渭河上的木头桥

唐以后,历经宋、元、明、清诸朝,渭河泥沙淤积,水量锐减,航运衰落。

清代,山西和韩城的煤炭从黄河龙门装船航行到三河口入渭河,再由渭河上溯到渭南的白杨寨、西安草滩、咸阳码头卸煤,然后由大车载运各地。

陇海铁路通车后,航运被逐渐代替。民国三十四年(年),木船运输渐绝,只留各渡口摆渡运输。

今日渭河

航运的发达,产生了渡口的繁荣。渡口的繁荣造就城镇商业的发展。随着关中河道上各种现代化水泥大桥的建成,各个河道上的渡口也逐渐消失在历史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37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