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历数个朝代,是周围最好的一座县城

题记

河津位于山西省的西南部,运城市的西北隅,汾河和黄河汇流的三角地带,东迎汾水与稷山县为邻,西隔黄河与陕西省韩城市相望,南有台地与万荣县毗连,北依吕梁山与临汾市乡宁县接壤,东西宽27.5公里,南北长35公里,国土总面积为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度32分15秒至度50分45秒,北纬35度28分17秒至35度47分15秒。

 

 地形地貌

  河津市由吕梁山区、南北坡高垣阶地及黄河汾河河谷等地貌单元组成,境内有一山(吕梁山)、二河(黄河、汾河)、三峪(遮马峪、瓜峪、神峪)。因汾河横穿辖区中部而过形成平坦而肥沃的河谷盆地,地形自北向南呈两端高中向低的马鞍状。

  土地资源

  河津市共有土地.25亩。其中农用地.15亩,含耕地.75亩,林地.75亩,园地.5亩;建设用地.05亩,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05亩,交通用地.25亩;未利用地.05亩,其中水域用地.35亩。

  水资源

  辖区水资源年总量3.36亿立方米,黄河流经境内28公里,已建成的提水工程日供水可达50万立方,沿河优质地下水源地60平方公里,日供水可达40万立方。

——旅行中的花艺

河津老城

古称绛州龙门

全市东西宽27.5公里,南北长35公里,面积为平方公里

河津市,古称绛州龙门,因地处滨河要口,当黄河要津,故名。河津位于山西省的西南部,运城市的西北角,汾河和黄河汇流的三角地带,东迎汾水与稷山县为邻,西隔黄河与陕西省韩城市相望,南有台地与万荣县毗连,北依吕梁山与临汾市乡宁县接壤。全市东西宽27.5公里,南北长35公里,面积为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度32分15秒至度50分45秒,北纬35度28分17秒至35度47分15秒,海拔高度在.5米至米之间。河津人文历史悠久,“大禹治水”“鲤鱼跳龙门”等传说发生在这里,春秋时晋国正卿卻缺、孔子高足卜子夏、史圣司马迁、隋代大儒王通、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唐朝大将薛仁贵、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其武等历史名人都出自河津。河津区位优越,地处晋陕峡谷南端,国道纵贯南北,国道横穿东西,侯(马)西(安)铁路、侯禹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公路、铁路、高速公路的“三纵三横”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河津经济以工业为主,一二三产比重为4.5:59.5:36,经过多年发展,基本形成煤电铝、煤焦化、铁钢铸三大产业链条。主要产品产能为:原煤万吨、焦炭万吨、发电装机容量万千瓦、氧化铝万吨、电解铝50万吨、各类化产万吨、钢铁万吨、水泥万吨,是全省四大千万吨级焦化基地之一。年完成GDP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4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古县城遗址

元皇庆年间

五十年前,因为“水患”河津城离开老城,不长时间,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便灰飞烟灭、损毁殆尽了。元皇庆年间,历经元、明、清、民国数个朝代,在历史上是周围最好的一座县城

听老人们讲“这座城建于元皇庆年间,历经元、明、清、民国数个朝代,在历史上是周围最好的一座县城,也是一座文化名城。”河津老城逝去标志着一个历史时期文化定格,虽然现在新城很好,但难免有“千城一面”的感觉。带着弥漫心头的老城情愫,徘徊于遗迹上,望着杂草丛生,一片瓦砾的荒芜景象,不胜感慨。于是,“它像人生一样,饱尝了酸甜苦辣,承载了社会变迁历史的重负,面对永恒的时空黙黙地躺卧在那里永久地长眠去了!”

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历史效应、文化效应都应浓缩到这座古老的街道上来。老城“四街八巷十二胡同”,随着年轮的转化,印证着时代的兴衰,镌刻着发展的轨迹,记录着历史的沧桑。

曾经走在老城青石铺就东西大街上,望着古朴典雅,具有典型明清风格的老街以及驳斑的墙面,厦坡上长满绿绿的青苔和两边不高的老房子,成为老城的印象。字号、商行、店铺沿街林立,数不胜数。老城最繁华吋,有大小店铺数百家。各种门店星罗棋布,错落有致,敞开式面向大街。京货、杂货、山货、土货琳琅满目,堆积如山。名吃、小吃任由挑选。纵目四望布匹店、成衣店、故衣店、瓷器工艺店、金银首饰店,各样货物一览无余,目不暇接。经常是人多如市,熙熙攘攘,对面说话,难以听清。此时的老城显得热闹非凡,虽然躁杂,但能身感一点繁荣的喧嚣。

曾经站在老城南北大街十字口遗址上,能够发现它和“九龙庙”恰好是一个中轴线,“九龙庙”周围其他几座庙宇还在的话,在翠色山峦下,加上蓝天白云,那该是一幅多么美妙、多么浑厚、多么凝重的画页啊!

据《河津老城》载:老城共有大小寺庙60多座;楼阁14幢;牌坊13幢;祭坛4处;高塔1座;塔群1处,精致碑楼10座。它们俨如一座座袖珍园林,雄立于云天之下。全城各种古建筑群加起来近处。其中佼佼者有高入云端的龙门塔;气势壮观的文庙大成殿;辉煌瑰丽的魁星楼(亦称夫子楼);石刻砖雕如葩的父子进士坊。老城的建筑风格可以这么说,凡在我国历史上有过的建筑特点,老城基本上都有。这些建筑虽比不上京宫中那些鸿篇巨制,但各种寺庙、楼、亭比肩而立,仍为庶乎而行,非同一般。从高耸宏大的殿堂到安祥谧静的书院;从嶙峋叠错的阁楼到雕刻似锦的牌坊;从牙板木楼的商店到红木青石的庭院,各种建筑龙脊高厦,斗拱飞檐,建筑形式淋漓尽致,应有尽有。这些建筑绚丽多姿,多彩多姿,洋溢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艺术个性。

老城中的民宅建筑也富有风韵。精雕花板门楼迥异雅致,异彩纷呈。进入大门回廊曲径,雕梁画栋,令人不知所向。院内各种木刻、石雕、砖雕斑驳陆离,千姿百态,使人难以条理归纳。若进入富有家庭,室内漆柜瓷瓶,富丽堂皇,铜鹤玉兽等珍贵物品立于显眼之处,名人字画悬于高墙,清静儒雅。综观这些建筑,无论深宅大院,还是普通民房,都包藏着结构上的超人构思和外观上品位很高的文化内涵。无不流露着它那古色古香的特有地方气息。

尤其是被誉为“一池碧水,荷香全城”的莲花池,在柳树倒映下,风光旖旎,景色如画,蕴含着一种秀丽的南国风光,常常引起人们眷眷钟情。

老城的十字口、南关帝庙、师家园一带是老城最热闹的场所,说书的、唱戏的、玩杂耍的,观众极多,座无虚席。这些娱乐性活动四时不断,几乎天天都有。所有这些,让你能切身的感到河津不愧是一座历史名城,还是一座商业中心和娱乐中心。

是啊,风韵不再的老城就像一座古老的意象,牵动着河津无数人的心。老城的“文庙”、“关帝庙”、“城墙”、“城楼”、“县衙”、“师家园”、“高家大院”、“毛家大院”、“父子进士牌楼”等建筑,如果它还在,我想这里一定是诗人们或者画家们容易产生灵感的地方,也是应该最能触动诗人们或者画家们灵魂的地方。因为这里的每一片瓦,每一块砖,每一座建筑都着历史的分量,氤氲着历史的古老气息。我们似乎找到了古典的韵味,仿佛回到了明清,回到了民国,回到了诗情画意的大中华文化氛围中。

提起失去的河津老城,使人不能不遗憾,不能不思索,不能不怀念。

遥望着曾经光彩照人的老城和早已失去的皮氏城、龙门城及其辖管的这块山萦水绕之地,历史上就是一块崇尚礼义地方。郤缺夫妇的“相敬如宾”故事情意深长,感人至深,他们撒下的种子发芽、成长、结果,世世代代相传。因此,历来就有“如宾乡”、“礼义坊”之美誉。“鲤鱼跃龙门”的故事传遍九洲,家喻户晓。“卜子夏的西河设教”、“王通的河汾设教”、“薛瑄的老城设教”,千百年来,都为龙门大地及其整个华夏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人才,为龙门的教育事业写下了重重一笔,也为华夏文化的向前推动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西河桃李满天下”之说。

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在农耕文明时期产生诸多的文化名人、文化遗产。它的文化底蕴要让你不能不认真品位,细细考量。卜子夏、司马迁、王通、王绩、王勃、薛仁贵、薛瑄等大家,在河津乃至全国历史上都是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甚至影响到全世界。他们的名作影响甚远,经久不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千古绝句永远不可能再被复制。特别是薛瑄在河津老城“南书院”,后被称为“文清书院”的设教,把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推向制高点,是中国儒教理论也进入到最高境界,也是河津老城名扬四海,威震华夏。

河津老城,兴有兴道,盛有盛因,衰有衰故,都有其客观历史缘故。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大气不失委婉,清丽不失古朴,奔放不失娇媚。”的河津老城,在产生诸多名人和佳作的地方,一定是块风水宝地。

九曲黄河,巍巍龙门。高高吕梁,弯弯汾水。遐想老城,思绪万千。   

望着河津老城一张张的泛黄老照片,带着对于老城的怀念和牵挂,用戴望舒先生话说:“这些好东西都绝不会消失,因为一切都将永远存在,他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儿一样的重开。”

古渡龙门

河津禹门口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在他那气势恢宏、惊天骇地的诗篇中,将万里黄河与龙门联系在一起。

黄河到此,直下千里,水浪起伏,如山如沸。两岸悬崖断壁,唯神龙可越,故名龙门。龙门是山陕峡谷的南口,黄河以龙门为界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河段。龙门以上河段穿行在深邃的峡谷之中,两岸为百米以上悬崖峭壁,居高下望窄如一线。河段穿行在深邃的峡谷之中,两岸为百米以上悬崖峭壁,居高下望窄如一线。龙门以下河床,骤然展宽为4—11公里的漫滩河谷,许是河床展宽、流速减慢的原因吧,黄河在此流水散乱,主河道摆动频繁,故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

从历史照片可以看出,过去在两岸悬崖壁立,东西对峙的山岩上,皆建有大禹庙,据说首建于汉代,唐元明清几代数度重修。东西禹王庙建筑雄伟,依山而立,亭台楼阁,险峻秀雅,雕梁画栋,绚丽异常。每年农历三月古会期间,山陕群众云集于此,进行物资交流。一时间,黄河两岸祭坛,酒楼饭馆林立,繁华非常。由于地理位置原因,这里从宋元开始,即商贾云集,舟楫罗列数十里。

龙门古渡,怒涛旋涡,舟楫过渡,险情丛生,逆水行船,更是举步维艰。那巍峨的群山、沟川峁梁、羊肠小道以及裸露的荒原、漫起的风沙,又记录着黄河儿女的艰辛与生命的顽强。大清康熙年间,贵州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刘荫枢,乾隆年间江苏淮徐海河兵备道师彦公,均在龙门峡谷黄河两岸上凿孔,铸以生铁桩,罗置铁环。船行顺水,可扣铁环遏止冲浪;船行逆水,可交替扣环而上,消除险象。桩与环依需而设,延伸数十里,被誉为“救生桩”、“救生环”。还有两组数据,也值得一载,至少我们可从另一个角度感知先辈们商途之坎坷、航程之凶险:光绪二十九年,清涧湾黄河水运码头粮食吞吐量年达百万斤以上,煤炭吨。民国十五年,禹门口黄河水运码头年输出各种货物71种,煤炭吨;民国二十四年,输出煤炭8.5万吨。传说清朝中叶桑树坪胡岭村一个叫郭思义的商人,家中就喂了三四十头骡子,专事煤炭运输,日进斗金,豪富难以比拟。

壶口瀑布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景观,它是一处流动的风景。今天的壶口瀑布今天的方位与《水经注》的记载相比较,由于河水的冲刷,在大约年的时间里,已经向后撤了大约5公里。撰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年)洪迈的《元和郡县图志》,距离郦道元的《水经注》成书时间(公元年)为年,专家根据两书对壶口瀑布位置的记载推算,仅在这年间,壶口就向上推移了米。在此我们不妨作一个大胆的猜想,孟门距龙门约65公里,设若瀑布早年溯源侵蚀后退的速度每年以1米计,那么,六七万年以前,壶口瀑布的位置当在龙门一带,名字也一定该称为龙门瀑布了。如此说来,最早见于《三秦记》中的“鲤鱼跃龙门”的神话故事对古龙门的地理环境应当有着较为客观的反映。最早壶口瀑布的方位据推测,应在今天的河津市龙门附近。不过壶口的风采,却不因它的变动而减损。不定的壶口,永动的壶口,悲壮的壶口,给军事家形成防御、给艺术家带来灵感、给船民们带来艰辛、给现代人带来美感的壶口,就这样无所顾忌地奔流着,不知疲倦地呼啸着。

驻步龙门,铁环、铁桩残迹时时入眼,虽然曾香火千年不绝的两岸大禹庙已在抗日战争时期毁于日本人的炮火,如今再也看不到她的身影。对于她的失去,我们不能不提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

年12月20日,驻荣河日军炮击对岸芝川镇佯装渡河,在河津却暗结兵力,以78联队藤田大队为基干,辅以伪军贾子庚、马子平等部计四五千人,企图偷袭禹门渡口,进而强渡黄河进犯西北。12月25日拂晓,日军在飞机、大炮配合下,向一营阵地发起猛烈攻击。日军踏着积雪,身着白色伪装,分两路突进:一路攻禹门渡口,一路攻东龙门山云中寺高地。我禹门渡口驻守的一个加强排以密集机枪火力阻击,驻防王村的野炮营亦发数十炮给予支援,打退敌人多次冲锋。该加强排官兵在激战中全部壮烈殉国。敌另一路猛攻东龙门山,以山顶云中寺为攻击目标。我守军居高临下,步步为防,处处阻击,打退了日军的十次进攻,自身伤亡超过百分之七十,阵地也一度失守。因师长赴西安参加军事会议,国军新八师参谋长、副师长朱振民命令二十三团两个营,由师家滩渡过黄河,从东龙门山侧翼向日军发起攻击,于12月30日重新收复了禹门渡口及龙门山阵地。六昼夜的激战,新八师共有名官兵阵亡。此次战役不仅给日军以重创,更粉碎了其进犯大西北和扫荡阎锡山晋军根据地的企图。据当地老百姓回忆,激战过后,日军在河津城隍庙焚化士兵尸体就用了五六天之久。大敌当前,战事紧迫,未及喘息的新八师当即又奉命开赴晋东南沁水、阳城地区,参加对中条山日军的四月攻势,仅将全体阵亡将士白绸裹尸匆匆合葬于龙门山南麓,墓碑都没能树上一块。如今,在禹门口东侧石崖上,仍留有一批巨幅石刻,皆由国民党军政要员题书。右边为“陆军第六十一师阵亡将士千古”。中间正文石刻最上一行为时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的“气壮山河”。中间并列五行:首行“精神不死”,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财政部长的孔祥熙所题;其他依次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题写的“伟绩千秋”,国民党元老、时任最高国防委员会常务委员的于右任题写的“成功成仁”,时任国民党第34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题写的“制抑扶桑”,以及国民革命军90军军长李文题写的“气壮龙门”。年4月,河津市人民政府在此特意修建了抗日烈士纪念碑,借以缅怀禹门口战役阵亡的全体将士。

从龙门驱车五公里,便到了黄河最窄处——石门。湍急的水流由此门而出,滚滚激流瞬间变成一束,山河景观气势雄伟。河流从60多米宽的峡谷中喷射出去,其声如雷激虎啸。石门两岸悬崖壁立,如刀削而成。不驯的黄河到了石门,仿佛一个撒野的孩子回到母亲怀抱,变得驯顺、安详。

在龙门至石门的河道间,看见一位年纪五十左右的汉子,腰漂一个橡皮轮胎内胎,赤足、赤膊在黄河捕鱼。据说他捕鱼并非为了谋生,而是从小就有在黄河浪里漂流的爱好。捕的小鱼放回河里,大的就分送亲朋乡邻,只有在黄河里,他才找到了一种难以言述的快乐。

年,秦晋两岸的延安、渭南、临汾、运城、宜川、韩城、吉县、河津等八地市县携手,共同开发黄河地域旅游资源。年8月8日,“黄河三门水上游”正式开通。从龙门坐气垫船20多分钟,便可到石门打个来回。坐在船上不仅可领略到在水势凶猛、浊浪排空的黄河上畅游的乐趣,领略到黄河风平浪静时优雅雍容的大家闺秀风范,还可移船泊岸,攀山登崖,观赏梯子崖、玉镜崖、相公坪、观音洞、云中寺、旗语台的绝佳风景。若是时间凑巧,你可看到一列火车在百米高的石门石崖南岸擦边穿行。抬头而望,心神俱惊,低头再看河水,恍恍然不知在何处。那一份奇险、奇绝、奇美的感受远非在小江小河中的唯美,一种与游俱生的快意使你想大声呼啸。

到了师家滩,同样是黄河,在这里多了一份深沉和平静,宽阔的河面,奔流的河水,陡峭的山崖,远看河中船只船移景变,的确能够给人一种“船在河中行,人在画中游”的感受,这与龙门观望黄河的感觉决然不同的。

位于师家滩与小滩附近的杜家大院,作为清末民初名噪一时大商家的宅第,共四座大院,依山傍水而建,属古建民居,格调、院落布局自是别具一格,既有院落的大气,又可看到园林的布局。杜家大院的建筑采用砖石雕塑、砖木镂刻留下了很多艺术精品。石雕、砖雕、木刻、体现了深厚的黄河文化底蕴。正如宅院一幅对联所写:“河水南流荣光润屋,秦山西望爽气宜人”,它的文化内涵,足以见证了当时杜家的一时的兴盛。无论从建筑艺术,还是从历史价值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只是抗战时期遭到日本兵的几番破坏后,一直没修复,现在仍然是残缺不全、伤痕累累,一片凄凉。

小滩是我们安排的最后一个点,它是黄河岸边一个农耕村庄,几乎少有人知道的古村落,因其风景秀美而著称,被称之为“世外桃源”。

奔涌的黄河早已不是一条大河泛称,她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有难以忘怀的历史,她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对于黄河,每一个华夏子孙当然心慕神往,必定魂牵梦萦。黄河流淌几千年,岁月就有几千年;历史就有几千年。面对奔流不息的黄河,聆听惊涛骇浪般涛声,我们又能采摘几件事呢?黄河是永远的,有说不完的话题,有叙不完的情榡,陪伴她一路前行的,还有时间、文化、生命和心灵!

(冯永红整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35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