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山西
山如黛染、水似碧玉,蓝天常在、城入画中。徐徐铺开的山西生态画卷越来越惊艳。
近年来,我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把住生态转型基调定位,盯住生态治理主责主业,守住生态资源安全边界,抓住生态产业发展机遇,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开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新征程,交出了绿色转型发展的“山西答卷”。
生态治理与生态保护同向发力,表里山河美不胜收
清晨的太原北山义务植树基地,薄雾缠绕着苍翠,像一幅展开的水墨丹青画。“10多年来,父亲亲眼看着这座山从黄到绿、这片绿从小到大,周边的环境在变,人的理念也在变。”义务植树基地负责人张爱平深有感触。
护自然、守底线,打基础。从生态环境脆弱到植被生态质量改善速度居全国首位,一场大规模的生态文明建设在三晋大地持续展开。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我省在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和三北防护林等国家工程的同时,推动太行山吕梁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因地制宜,实施国土“绿化彩化财化”行动,全方位加强林草资源保护,开展“七河”“五湖”治理、岩溶大泉保护、水土流失治理,涵养水源,全面改善生态环境。随着深入开展森林城市、美丽乡村建设等行动,我省全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动全民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全力构建纵横交织、互相贯通、功能完备的生态大动脉。
“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营造林.35万亩,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增长到23.18%,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3.57%,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73%。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到5.89万平方公里。
“参加工作四十多年,我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己能从一个砍树人变成看树人,还成为林场林下经济开发的参与者。”刚刚办完退休手续的太行林局禅堂寺林场森林管护员张绪中笑着说。
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十三五”期间,我省严格压减地下水开采,统筹推进“五水共治”,开展专项行动净化河道涵养水源,制定完善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稳定实施生态补水。《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年)》,让山西成为国内首个全流域生态修复的省份。年,汾河流域国考断面全部退出劣V类,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
山阴桑干河省级湿地公园工作人员王晋从小居住在桑干河畔,在他的记忆里,桑干河河道狭窄,河滩几近枯竭,乱石裸露,河水只有两三米宽,周边人洗衣做饭的污水,也都倒进了桑干河里。河道两边都是农田,偶尔有些麻雀,也都被烟囱熏得黑乎乎的。“这些年我们这儿的变化太大了,河里的水大了也清了,这里的湖沼、水草成了鸟儿的乐园,以前没见过的苍鹭、大雁、天鹅、斑嘴鸭、黑鹳等鸟儿越来越多。”
绿色发展与绿色生活协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里有山有水有亭,美景值得推荐,大家身边又多了一处锻炼休闲的好去处。”10月1日,开园第二天的太原市汾河生态修复治理四期工程内随处可见打卡拍照的市民。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三五”期间,我省坚持依法保护、系统保护、重点保护,着力筑牢生态屏障,全面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生态功能更加完备、生态成色更加浓厚、生态根基更加牢固。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优良天数比例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均排名第二,特别是今年7月,全省PM2.5平均浓度22微克/立方米,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月度最好水平。
几年间,林长、河长、湖长“三长”五级组织体系从“全面建立”迈向“全面见效”,实现了资源有人管、事情有人做、责任有人担。同时,我省牢牢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激发生态保护活力,在全国率先制定永久性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等,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省野生动物分布面积逐年上升,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发展。截至目前,全省已经建立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85%的陆生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承载力。统筹增加城乡生态景观,构建城在绿中、村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宜居绿色家园。全省22个村获评“全国生态文化村”,个行政村获得国家森林乡村认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不仅稳定了这方绿色,也依托科技发展了这方绿色。“十三五”以来,我省聚焦“东药材、西干果”布局,坚持“小灌木、大产业”战略,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深入开展传统经济林与特色经济林资源高效利用,完成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项目万亩,新建和改造沙棘、连翘等特色经济林万亩。
垣曲县蒲掌乡西阳村脱贫户许奎东介绍说:“去年县林业部门对我们的核桃林进行提质增效,园子里最早嫁接的一批核桃每亩能收入元,加上务工,我一年收入超过了10万元。”
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同步加快,乡村振兴优势凸显
林草资源是巨大的、绿色的、可再生的,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潜力所在。多年来,我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多渠道创造生态产品,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依托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翼城县南梁镇北坡村将退耕还林的坡地种上了连翘。几年下来,连翘产业已经成为该村“一村一品”的主导产业。引进加工企业、合作社、制药企业,北坡村不断延伸着产业链条,增加连翘产品的附加值。“合作社把产业搬进了村里,大家在自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既能照顾家人,又能增加收入。”村民郑水江说起连翘产业赞不绝口,“合作社还提供销售渠道,给我们吃了颗‘定心丸’。”同时,该村还依托南梁镇连翘资源,举办“翔滦古会暨翔山连翘花观光节”,年春季赏花期间吸引游客25.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万元。
不只在翼城,在夏县,南大里乡今年在打造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基础上,配合果老沟景区开发,实施农旅文旅融合,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我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临猗县孙吉镇薛公村投资多万元,在村间空地见缝插绿、村周小片植绿、废弃闲置地整体添绿,发展荒沟观光旅游、林果赏花采摘、村庄休闲体验等,走出集通道景观、生态景观、湿地景观、乡村景观为一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为乡村振兴赋予了新动力。
同时,作为资源型省份,我省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初步构建起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产业生态化。
除铁、除杂、除土、振动、分选……各种工序之后,一堆堆被投入大型粉碎机的残垣石砾被处理成大小均匀、质地坚硬的颗粒,作为原材料输送至混凝土、透水砖、干混砂浆等建材产品的生产车间。山西大地华基公司固废处理生产线一片繁忙。“这是我们公司启动的百万吨级固废处理及综合利用项目,生产的新型地面透水砖等产品都是绿色建材。”总经理张彦鹏介绍。
秋色尽染,三晋大地叠翠流金,步步入画。新发展阶段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省将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图景不断展现在世人面前。
本报记者张丽媛
(责编:马云梅、李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