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清三代太原城,留在今天太原城区的印记
副标题:拥有两千余年建城史的古都太原,在历史上留下的古城(二)
前文写到,辉煌了年的晋阳城始自赵家人,最终也被赵家人出于报复和惧怕彻底地毁去。
平晋县城晋阳城毁废后,赵宋将太原府降为并州军事,把州治所移去了榆次。同时废去了晋阳、太原二县,改为平晋县,喻“平晋阳”之意。并将赵光义指挥作战时曾驻扎过的汾东行营,改建为统平寺(又名平晋寺),以此为中心,在汾河之东筑起了一座周边4里的平晋县小城,让从晋阳城中强制迁出的老百姓进去居住。
然而晋阳人民宁愿流离失所,也不进平晋城,流散在榆次和唐明镇等地。还屡屡焚烧后来改名为崇圣寺的统平寺。就连赵光义仿唐太宗的做法,弄的《新修晋祠之铭并序》碑,也经常被人暗中敲剥,最后竟一字不留。
公元年,晋阳城被毁三年后,因榆次“地非要会”,将治所迁至唐明镇,在那里又建起了新城。而平晋县城并没有立刻被废弃,它跨越了宋元明三代,延续了近年,最终在公元年毁于一场大水。
小晨按资料在高德地图标注的大概范围,如标注有误,请评论区留言指正
小晨按资料在高德地图标注的大概范围,如标注有误,请评论区留言指正
一蹶不振的平晋城就这样默默地长眠于地下,只在太原武宿机场西侧,南畔和北畔两村之间,城西村以东,留下了两座名为旧县圪塔的土丘,以及“虹霓府”的传说。
如今,经过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平田整地,土丘也消失了。但是据耕种着这片土地的老乡说,春夏之交时,按庄稼的长势和颜色,还依稀可以辨别出这座地下城池道路的走向和分布。这也许是平晋县城在用自己的方式,向世人证明着它的存在。
宋太原城宋太平兴国七年,即公元年,潘美在阳曲县唐明镇初建并州治所,此后的宋太原城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展,整体较之晋阳城,北移了约40多公里。
明朝扩建以前,宋太原城是一座并不大的土城,平面为北宽南窄的梯形结构。“城周一十里二百七十步”,四面各设一门,东曰朝曦,西曰保德,南曰太平,北曰怀德。城内有四条“丁字形”交接的主街。
唐明镇则被改建为号称子城的城中城,城内有五条主街构成的三个南北向丁字街,形似“六”字。城中集中分布着各级衙门和监狱粮仓,无民居民宅。后来毁于宋金太原之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元年,出于军事目的,又在宋太原城外兴建了南、北、东三座关城。
至北宋天禧年间,宋太原城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修建。为防阻汾水泛滥,知府陈尧佐在汾河东岸筑长堤,并引汾水在汾堤与府城之间(今西起胜利桥东至旱西关、柳溪街一带),堤旁湖畔广植数以万计的杨柳,名为“柳溪”。又在围堤之上、垂柳丛中,建造了“丹霞阁”“四照亭”等。此外还形成了周五里的湖泊,在湖泊之中,又建造了“杖华堂”“水心亭”等。
公元年,并州被改为太原府,此后又相继置为次府和大都督府,故而宋太原城也被称为太原府城。后来宋太原城在金灭北宋、元灭金的两次战乱中,遭到了损毁。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如今的地名来看整座城池的范围,是在今五一路以西,新建路以东,东西缉虎营街以南,迎泽大街以北这样一片地方。东起文瀛公园、桥头街、国师街一带,北起后小河,南达起凤街,西南至今迎泽大街北边,西至现在的新建路东。
而唐明镇遗址则大约在今太原解放路西半坡街一带,以今天的西米市街、庙前街、西羊市街为中心,东至柳巷南路,北及府西街一带。
今天的后小河以及东后小河是当时北面东边的城壕,西城壕是今后小河城西水系,前面提到过的文瀛湖也曾是城壕的一部分。城壕以北的东缉虎营街,以东的上肖墙和柳巷,以南的棉花巷,依然存活着十数株树龄相当的古槐树,南北成行,东西成列,长势旺盛,它们是宋代府城的标志性遗存。
明太原城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元年明朝建立,其后朱元璋将自己的三子朱棡封为了晋王,坐镇九边重镇之首的太原,经略北边防务。朱棡的岳丈永平侯谢成奉敕,在宋太原城的基础上向东、南、北三面扩建城池,墙以砖石,环以大濠,是为明太原城。
扩建后的太原城,城周长二十四里,城墙四隅建有角楼,城垣之上共建有九十座小楼。四周共设有八门,东为宜春(大东门)、迎晖(小东门),南为迎泽(大南门)、承恩(新南门),西为阜城(旱西门)、振武(水西门),北为镇远(大北门)、拱极(小北门)。八座城门上有城楼,外有瓮城。城内布局由封闭式的里坊变为了开放式的街巷。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城东的晋王府是明太原城中,一组面积占据全城1/6的重要建筑群。这座宫城被以“萧墙”为城墙的外城围绕,共辟有东华、西华、南华、后走四门,存续余年。最后在清顺治年间,毁于大火,自内城至宫门、大殿、东西斋殿、灵寿等宫尽被焚毁。流传下来的只有东西南北四萧墙以及东西丹墀等许许多多的地名。
除了晋王府,太原城内还建有如宁化王府、方山王府、临泉王府、宁河王府等郡王府邸,它们也流传下了许多称“府”的街名,如“宁化府”、“临泉府”、“方山府”、“二府巷”等。
这些占据城中心最好地段,建筑华丽的宫城、王府、衙署,和市内的庙宇、钟楼、鼓楼、牌楼等建筑,一同构成了太原城的立体轮廓。
后来发展到明景泰年间,为防御瓦剌部落的骚扰,山西巡抚朱鉴在府城南门外修建了一座设有五道城门的土城,称为“南关瓦城”。至嘉靖年间修葺太原城时,山西巡抚万恭又用砖包南关城并建连城,将南关城与大城连为一体。到了万历年间,明廷在太原府新置太原前卫、太原左卫、太原右卫及宁化防御所等军事卫所,同时在城外建永安和永宁二堡,统称永宁二堡。
太原城在清王朝入关后,整体基本沿用了明代城池。但在城西南隅有了新建的满洲城。至光绪年间,满洲城被汾河洪水冲毁后,在城东南角又兴建新满城,西南隅的满洲城则被称为“旧满城”。这就是今天的“旧城街”和“新城街”的街名由来。
太原府城在宋太原城的基础上,经过明清两代近年的发展,北扩至现北大街、南至迎泽大街、东至建设北路、西到新建路。以督军府旧址为中心,以鼓楼街、帽儿巷、柴市巷为东西轴线,又以府东街为南北界线布设街巷和建筑。
自宋朝始建,历宋元明清,太原城有损毁有扩建,几百年的时间里,接替晋阳城,成为历朝历代,各个治所的所在地。虽然也没有完整保存下来,但它又不像晋阳和平晋两城彻底的沦为废墟。它融进了太原城中,好似随着太原的发展消失了,却又存在于一街一巷里,一树一花间,它是一个地名,是一座建筑,也是一片湖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