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文明古国最后仅余中国,黄河功不可没黄
四大文明古国曾经辉煌于世界历史的长河,后来古巴比伦、古埃及和古印度衰落了,而中国硕果仅存,这其中当然有着诸多的原因,但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黄河的存在,是黄河帮助这个曲折的文明得以延续。
古埃及画面多年前的气候灾难——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沦没话说,在多年前,地球出现了大的灾难,全球气温急剧变冷。据气候学家估算,中国北方的年平均气温下降了2度左右。可不要小瞧这2度温差,它能导致植物带由北向南倒退了好几个纬度。就是说,本来在长江附近能长蜜桔,现在只能到岭南才能吃到了。
这是意味深远的变化。
就拿现在的内蒙古来说,大家知道这里是百花盛开的草原地带,然而在那次大降温之前,能够种粟(磨制后脚小米)的地方遍布鄂尔多斯高原大部,在年景好的时候,还能够到达今天乌海市西侧的黄河岸边的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可以说,这一带像关中平原和华北平原的现在。
谦卑的粟然而,地球的一场冷冻,把草原农耕带推到了晋北地区,也就是说黄河流域的北部现在的长城以北变成了茫茫的草原。可惜,那时候时髦耕牛铁锄,不时髦文化旅游,不然到山西地界你就能领略锡林郭勒的风光了。
这样的风景当时在山西就能看到这样的寒冷对刚刚进入农耕文明不久的人们是灾难性的,完全依赖河流,没有植被多样性和地理多样性,特别是没有黄河这样一条穿过三大阶梯蜿蜒屈曲布局的河流,是不敢想象的。是而,鄙人认为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甚至恒河流域,都不具备黄河的这个独特特点,这是其文明衰落的重要原因。
要知道,四大文明的更精确叫法应该是“四大农耕文明”。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黄河黄河的苦痛与挣扎的人们之前的温暖养育了乐观的人们,在黄河流域游耕的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方国以及初创期的国家,都在拼命孕育人口,吃饭的嘴于是多了起来。
游耕是一种与游牧相似的形态,就是轮换着地点去种地,后来演变成为一块地上一年内种不同品种的轮作。这种形态在现在依旧有遗存,在海南五指山地区,山兰稻的种植就是刀耕火种的游耕。这个粮食品种很怪,一旦施用化肥农药它就拒绝生长。
山兰稻是古老农耕的记忆天气突然变冷,北方粟的产量和产地都变得拮据起来,不惟如此,坏天气带来的异常洪水频发,暴雨集中,河流四处泛滥,加上黄河下游当时地势更加低洼、湖盆众多,可以想象,那是多么严酷的生存挑战。
因为没有文字,故而没有具体事件和数据的记载,不过从水利部长能当上英雄的王-——大禹治水的传说可以想见,当时人们对洪水的记忆深刻,以及洪水对生存的影响,不亚于诺亚方舟的传说。
耕牛是有功的因祸得福——黄河流域的收获幸运的是,先民们坚持过来了。那么,以黄河为代表的中国农耕文明为什么没有在大寒冷期间消亡,我想以下几个因素是重要的。
1、多样化的地形,带来多样化的食物源。
黄河从青藏高原发源,流经现在的九省之地,不管后来怎么改道变化,万把里的长度总有了。这一条黄河从第一台阶发源,中途接纳湟水、淘河、清河、大黑河、渭河、汾河、洛水等大支流和一众支流的支流,在第二台阶的黄土高原和第三台阶的华北平原上,建立了穿过多样性土壤和植被的“水管枢纽”,有多样的植物、动物食物源,这是不能不承认的。
渠水延伸了河流即便是当时已经蜕化为草原的内蒙古和晋北、陕北,游牧的人们也是要逐水草而居啊,牛羊就成了肉质蛋白的重要来源,这种多样性和两翼纵深是当时其他文明的河流所不如的。
2、锄耕向犁耕的转化
这一时期,也正好赶上中国农业由锄耕向犁耕的转化阶段,用现在的话说,正是先进的生产力阶段。牛耕不仅深翻泥土,保墒好,而且效率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产都能够弥补因气候寒冷而失去的部分,故而挺住了那次漫长的劫难。
鲤鱼跳的就是黄河禹门口、水利的开发
从大禹治水、秦渠、郑国渠、十二引漳渠(西门豹治邺那次)等,水利与水害的记载一直伴随着中国的历史发展,灌溉和汲水延伸了耕地的面积,保障了作物的稳定,是而关中平原、华北平原这些黄河中下游成为古代中国的中心地带。再后来,随着气候的逐渐转暖,甘青一带、河套一带也成了著名的米粮仓。
说千道万,食物是人生存的基础,黄河在大气候灾难时帮助中国人过了这一劫,因此才叫她母亲河,当然,长江水系、松辽水系、海河水系、珠江水系等的贡献也不可被遗忘。(,乌海)
粮食是根本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7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