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太原城的前

免费多视频网站vip会员账号 https://www.kejixun.com/article/538948.html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赞颂汉代抗击匈奴名将李广的诗句,同时也表明了自己建功立业的志向。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龙城"二字,这也表明自古以来中国便有将某地称为"龙城"的习惯。

直到现在,中国仍然有大大小小36个城市被称作龙城。

然而,在这36座城市中,仅有一个是目前的省会城市——太原。

与其他"龙城"不同的是,太原之所以被称为龙城则是由于众多的帝王都源自于太原。

在中国北方的地理中,山西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其东西两侧分别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一条南北狭长的平原地带,一条汾河由北至南流经其中,而太原城则正是建立在汾河两岸。

迄今为止,太原城已经有超过两千五百年的建城史。

最早可以溯源到春秋时期,

公元前年,正值晋国宗室力量衰弱,大权旁落于六卿之时,时任赵氏大宗主的赵鞅(即电影《赵氏孤儿》中赵武的长孙)以"版筑"之法在汾水之畔建立了晋阳城。

之后,赵氏一族更是凭借着晋阳城的坚固数次击退了其他公卿的进攻,最终以晋阳城为起点,建立了战国后期足以与"虎狼之秦"争雄的战国七雄之赵国,

而赵国一开始的都城也是晋阳,这也足以看出来晋阳城对于整个赵氏一族的重要性。

也可以看出,刚刚出世的晋阳城从一开始便璀璨夺目。

"太原"一词的最早出现则是源自于秦国统一六国之后设置太原郡,将晋阳城作为郡治之所。

在三国中,提到袁绍的势力范围,便绕不开"青幽并冀"这四个字,

其中"并"则是指太原城及以其为中心的土地范围,这也是太原又被称为并州的原因。

在整个汉代,太原最为出众的地方,则是以此为封地的代王刘恒以小宗身份入主大宗,进而承袭帝位,延续了两汉四百年的强盛,

而太原也因此第一次成为了"龙潜之地"。

在地理位置上,山西大同所属的云中郡直接面临着来自北方匈奴的侵扰,云中郡南边以晋阳为中心的太原郡则充当着抗击匈奴的第二道防线。

同时由于晋阳城往南至长安一马平川,所以也起到拱卫京师的作用。

在之后的四百年间,太原除了作为北齐的陪都之外,进入了长时间的沉寂。

直到公元年,李渊起兵太原,入主长安建立唐朝,太原的地位则再一次得到了提升。

唐李太白有诗云: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镇,非贤莫居。

其中的"北都"便是指太原,而太原在唐代也依旧起到了北抗蛮族、把控幽冀和拱卫京师的作用。

同时,太原的文化政治也在唐朝有了长足的发展,如太原王氏,则是唐朝五姓七族中以太原为中心的世家大族,被称为"诗佛"的王维便出身于此。

在太原建城将近整整一千五百年后,中华大地再一次陷入了长达几十年的混乱时期,然而正是这短短的几十年,太原城成为了真正名动天下的"龙城"。

公元年,朱温篡唐自立,一直与朱温相抗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以晋阳城为基础兼并山东、攻取河南,以潞州之战为基础灭亡后梁,建立后唐。

实际上,除了朱温所建立的后梁之外,李存勖当时所在晋阳城的东边以及北边还有众多的割据势力以及强大的契丹,

然而由于这些势力想要进攻晋阳城便必须越过太行山,所以在地理位置上李存勖占据绝对的优势,这也使得他可以从容不迫的剪灭东部的军阀,由太原起兵南下,最终入主中原。

同时,北方的契丹势力进一步向南发展,太原也成为了李存勖北击契丹的军事重镇。

自此之后,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以及北汉刘崇都先后从太原起兵入主中原或以太原为中心建国。

五代中有三个中原王朝都与太原的关系十分紧密,这也使得太原名声大噪,成为了全国闻名遐迩的重镇。

成也龙城,败也龙城。

龙城的称谓让太原成为了历史中的明珠,但也为之后太原的衰落埋下了巨大的祸患。

自后周世宗柴荣显德六年北伐伊始,太原城便一直因为城墙坚固而无法攻克。

宋太祖赵匡胤在统一南方之后,举全国之力连续进攻太原三次皆以失败告终。

直到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赵光义率领三十万大军亲征北汉,在损兵折将无数之后,灭亡北汉,进入太原城。

由于围攻太原城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以及惧怕太原再出"真龙天子"影响赵宋王朝的统治。

宋太宗做出了毁城的决定。

首先,以火烧和水淹的方式毁坏太原城的主体建设;之后又削去了太原城外席舟山的山头,也就是"去龙首"。

在这一系列动作完成之后,一千五百年的太原城最终成为了废墟。

直到三年之后,由于意识到太原城在对抗契丹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之后,才在原太原城北部四十多里外的唐明镇修建新城,但是新城的路口大部分都使用丁字路口。

在风水中,"丁"与"钉"同音,这也意味着太原的龙脉被钉死,符合宋太宗的期望。

订阅解锁TA的全部专属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04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