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燕齐吴周人代商后对天下的基本布局

病毒式营销求职招聘QQ群 http://cgia.cn/news/chuangyi/1590845.html
在之前的文章《都是黄河惹的祸:剥开神话的外衣,重新解读夏商周》中,我们已经详细描绘了夏商周三族的历史纠葛。在击败商族并再次恢复西部族群的共主地位之后,周人采取了一种与此前两朝截然不同的治理模式,那就是分封制。此刻站在周人的角度来说,核心区域限定在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与洛阳盆地三处;黄河北岸聚集着商族旧部;辽河平原、山东丘陵和环太湖平原则是东部族群的传统势力范围。显而易见,作为战败者的殷商后裔已经掀不起大的风浪,但仍旧需要在其周围分封宗亲以起到监视作用;至于北起辽河、南至太湖的沿海地区却是必须重点“关照”的对象。在这样的背景下,燕齐吴三个封国应运而生,尽管其职责使命各有不同,但仍旧不妨碍我们从地缘谋略的角度来解释周人对天下的基本布局。鉴于周朝末年诸侯争霸、王室衰微的悲惨局面,再加上后世纷纷以“集权”取代“分封”的历史趋向,今天的我们往往不自觉地给予“分封制”一种很不好的评价。但实事求是地说,周人这种开创性制度在其当时绝对有着划时代的进步意义,起码较之夏商两朝对边缘地区的开发要有力的多。由于人口规模不足,无论夏族也好商族也罢,对边缘地区的扩张往往只能满足于对方的俯首称臣,而不能深入其领地进行渗透控制。如果沿袭前朝旧制的话,周人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于是为了尽快消化臣服区域,不至于使其重新做大,周族前无古人地选择将自己的直系子嗣派往该地。当然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这样做的结果虽然使周朝避免了像夏商一样覆灭于外族,但最终却被自己的封国(秦)取代。关于周人在初定天下后究竟封建了多少诸侯后世已经很难统计,但从以下这张主要封国示意图中仍旧不难看出彼时状况之盛。正如前文所说,辽河平原、山东丘陵和环太湖平原是当时东部族群的三大势力中心,在长江流域(楚国)崛起之前,它们无疑是周人最大的地缘威胁。然而就三者横向比较而言,处在中心位置且距离洛阳盆地最近的山东半岛显然更为致命(毕竟当年有穷部曾从这里打入中原,直接导致“太康失国”四十余年)。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山东问题,周人毫不犹豫地派出了武力最强的“姜太公”,也就是灭商战争中那个传说能呼风唤雨的大巫师。神话故事固然不可信,但姜尚绝对是伐商联军中实力最强的军事家,这也是周王将其分封至泰山以东(齐国)的主要考量。与此同时,周王的弟弟姬旦被分封至泰山以西(鲁国)。尽管诸侯争霸开始后,鲁国的地缘优势逐渐不敌齐国,但站在王室当年的角度看,这种分封方式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都堪称完美。首先鲁国距离王畿的地理距离较齐国更近,这符合周人依血缘判定亲疏远近的原则;其次山东丘陵自西向东“夷化”程度逐渐加重,那么让异姓诸侯啃最硬的骨头也在情理之中。可惜的是周初的先王们预见不了数百年后的变故,依山傍海的齐国最终成为鲁国最要命的地缘强敌。当然就初始分封而言,周人最大的考虑还是寄希望于齐国能够尽快解决山东半岛这个潜在威胁,为此姜尚及其后人被赋予极大的战争权力。山东的布局完成之后,周人很自然地将目光投向辽河平原,于是武王的另一个弟弟召公登上历史舞台,其所领有的封地便是燕国。从地理位置上看,燕国位于周朝封国体系的极北之处,俨然有把守北方门户之意。不过疑问也由此而生,那就是周人为什么不直接把燕国封建在辽河平原,而要背靠燕山、扼守辽西走廊,做出防守的姿态呢?事实上,如果你回忆一下秦汉之际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威胁,应该就能明白此刻周人的无奈。从扩张领土的角度讲,周人何尝不想仿照齐国消化山东半岛的模式用燕国来消化辽河平原?问题只在于随着时代的演变,辽河地区的东部族群已经开始与蒙古高原的游牧部落发生融合,此时将封国选定在一马平川的辽河平原无异于自寻死路。与其如此,反倒不如建国于燕山以南,控制辽西要道以充当王室的北方藩篱,倘若日后形势允许,再徐徐北上不迟,这大概也是武王与召公最基本的考虑。当然以上只是原因之一,最终促使燕国这步棋下定的还有南方的因素,甚至准确点说就是商族旧部。商人起源于黄河以北,当年依靠南征取代夏人的共主地位,此后虽然许多族人跨过黄河来到中原定居,但北岸仍旧留有不少后裔。此刻面对数量庞大的殷商遗民,新生的周王朝没有理由不对其忠诚度产生疑问。对周人来说,将战败的商人悉数屠戮显然不符合当时“灭国不绝祀”的社会风尚,相反为了显示周人的大度,黄河南岸的商族后裔甚至被分封于“宋”,其爵位竟然居于“公、侯、伯、子、男”之首。当然表面的光鲜掩盖不了战败者的身份,宋人依旧处于姬姓封国的严密包围当中。至于黄河北岸的殷商后裔,情况同样乐观不到哪去,商人的旧都朝歌被分封给了卫国,而卫国的国君还是武王的弟弟。如此一来,燕国在北、卫国在南,两兄弟遥相呼应将商族故地夹于其中,任何对周人不利的风吹草动都有可能招致燕卫两国的两面夹击。至此北方的布局也宣告结束,接下来就只剩下环太湖平原一个目标,而这次周人选择的合作对象是:吴。如果读者朋友细心品味的话,不难发现我们在描述周王室与燕齐两国的关系时从未使用过“合作”这个字眼,但为什么到了吴国这里情况会有所不同呢?从名义上说,燕齐吴均是周王室下属的封国,甚至吴国的等级还要低一些,其爵位仅是倒数第二等的“子”爵。可问题在于燕齐接受的是“分封”,而吴国接受的则是“册封”,一字之差,天壤之别。事实上,在周人将吴国纳入爵位体系之前,古吴国就已经存在并且参与了周人讨伐商人的战争。对于这样一个昔日的盟友,如果再将自己的直系子嗣分封过去取代其原有的统治阶层显然有些说不过去,而且极有可能引发双方的全面战争,为此周人选择了一条极其简单的捷径:认亲。在互有所需的前提下,周吴很快找到了共同的祖先,也就是古公亶父。这样吴国便从战友升级为王室的远房亲戚,而周人也得以在环太湖平原扶植起一个新的代理人。不过形式上的“亲戚之情”毕竟是相互妥协的产物,对于极度重视血缘的周人来说,吴国显得过于疏远,因此只赐予其低等级的“子”爵。而吴国在实力稍有增长之后,显然也对周人这种轻视十分不满,因而很快脱离其爵位体系,自立为王。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在周人完成燕齐吴的战略布局之初,这一策略还是在消化边缘地区上发挥了意想不到的功效。燕国与齐国南北配合解决了黄河北岸与黄淮平原,齐国与吴国两面夹击融合了江淮平原与环太湖地区。在彻底解决了东部的威胁之后,周人开始将目光锁定南方,而此时崛起于长江流域的楚国也越来越表现出对中原地区的欲望,于是新一轮的地缘碰撞不可避免地开始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0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