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的黄土高原四周有天然的关隘险阻
本文系作者有你我才看得见阳光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了解中国考古学的人都知道,黄土高原是发现新石器时代中期到晚期考古学文化数量最多的地区。黄土高原西高东低,在陇东黄土高原和陕北黄土高原上支流密度大,黄河两岸均有分布,支流多呈树枝状。黄河的主要支流有河、湟水河、庄浪河、祖厉河、渭河、泾河、洛河、延河无定河、窟野河、清水河、等。这些支流形成的沟谷,将高原的厚层黄土侵蚀、切割成支离破碎的黄土原、黄土梁和黄土峁为主的丘陵地形。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四周有天然的关隘险阻,土壤丰沃,交通便利。司马迁对于关中的地缘政治优势评价到:“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优越的地理条件养育和成就了老官台文化和半坡文化等。汾河盆地实际上包括了山西全省。这里左拥太行,右据黄河,可谓山河表里。山西不仅因四周受山川阻隔,形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地貌单元,而且内部山峦起伏,河谷纵横,地形地貌复杂。中部是一系列断陷盆地,由北而南有大同、忻定、太原、临汾和运城盆地,河流贯穿,土地肥沃,适于农耕,其他的高原台地或丘陵则适合林、牧业发展。
黄河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出灿烂的庙底沟文化。伊洛盆地是豫西山地的明珠,土地肥沃,有险可守,出东西自如,下长江便利,为数代帝王青睐而成为帝都所在,郑州大河村第一期文化,新郑、舞阳贾湖的裴李岗文化在此生息繁衍,开数代帝王之先河。黄土高原地区在地理学上虽然有严格的界定,但对其范围的大小还是有不同意见的,由于黄土地分布“西可抵新疆,东及黄海,北达黑龙江,南越长江,分布范围涵盖了大半个中国”,因此,有研究认为“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黄土超越于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黄土对任何有黄土分布地区的文明形成都是有影响的”。
豫西黄土高坡风光由此开始直到历史时期,挖掘特定形式即长方形与圆形的土坑用于祭祀活动就成为一种制度被固定下来,其具体的含义还不十分清楚,但这些土坑显然不是简单草率地做成,它们有的形状特别规整,坑壁上往往还留有工具和烧烤加工的痕迹,是按一定标准经过细心加工而成的。《尔雅》说“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坎就是广义上的土坑,后来也有圆形为坑、方形或长方形者为坎的说法,尚不知起源于何时。可是,磁山遗址中只有长方形坑中才埋有草籽或粮食,所以,形状不同的坑在当时的实际生活中应该具有不同的意义,其发生的年代相当久远。
磁山遗址磁山遗址的组合物是摆放在地面上的,虽然尚未见到祭坛一类的遗迹现象,从逻辑上讲,祭坛上的奉献物品是为了让上天目睹或者更接近上天,摆放在地上则意义基本相同,有可能最初的奉献就是摆放在地表的,而祭坛是后起的、专用的、固定的地点。磁山祭祀遗址是独立而处,没有固定的村落与之对应和联系,它似乎不属于某一个村落专有,因而这种活动的社会范围可能不局限于某一村落或社群组织。
古祭坛因为,祭天地祈丰年的活动不是为了某个村落的居民,不是为了某些居民的利益,而是为了与祭祀地点有关的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是为了动员社团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丰年对于每一位都有好处,这活动、这仪式、这制度多多少少有点以人为本的精神,所以,才有号召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如此看来,磁山祭祀遗址所举行的活动与文献记载的后代“社祭”具有某种亲缘关系,即或不是社祭,也必是社祭的前身。
社祭黄土高原地区祭天地祈丰年的活动往往选择河流的一、二级台地,并规划出一定的范围,从远处望去有土台的效果。山西太谷白燕遗址的第一地点,俗称“寨疙瘩”,是拔地而起的土台,四周垂直于地表,高出周围地表6米左右,面积近1万平方米。、年的科学发掘表明,这个地点是当时相对固定的祭坛。从仰韶晚期的白燕一期文化开始,经过庙底沟二期文化、双耳代表的杏花文化、高领鬲代表的夏商时期的白燕文化,这里都是作为祭坛使用的,西周以后成为墓地。
参考资料:
·《尔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