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重在六个着力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本期圆桌论坛邀请智库专家围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展开深入分析。专家认为,从崛起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充分释放出中央要求中部地区突破传统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的强烈信号。
主持人周子勋
嘉宾
杨茂林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院长
张燕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秦尊文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
刘向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从崛起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中国经济时报:今年非常特殊,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重要历史节点,中央擘画新阶段的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方向与路径释放出何种重要信号?
杨茂林:在新的重要历史节点,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审时度势出台《意见》这一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中部地区的高度重视。这是继年《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年《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年)》等文件之后,为中部地区发展再次谋篇布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崛起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充分释放出中央要求中部地区突破传统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的强烈信号,要以“六个着力”为基本路径和方向,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应对和化解国内国际各种风险挑战。
张燕:我认为,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有利于更高水平服务支撑全国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当前,中部地区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一是在新发展阶段,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数字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中部地区产业门类齐全、资源环境承载力强、交通区位条件好等优势将进一步得到发挥,有望源源不断转化成新的发展动能。
二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促进资源要素顺畅流动,更加充分地挖掘和释放中部地区消费、投资和进出口等方面的市场空间。
三是区域重大战略实施的政策机遇空前利好。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重大战略,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对带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关联性。中部地区在主动融入区域重大战略上大有可为。
秦尊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好中部地区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发展优势,推动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新阶段的中部地区发展方向。其发展路径是“六个着力”: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着力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着力推动内陆高水平开放,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着力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六个着力”是中部地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力抓手,是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刘向东:《意见》的发布具有重要的全局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是突出体现了中部地区在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二是突出反映了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在我国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内陆开放、民生改善等全方位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三是突出强调了中部地区在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和先进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价值,发挥其在高标准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体系中的更大作用,更好地应对和化解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变化和风险挑战。四是突出表明了中部地区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重要支撑作用。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经济时报: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将扮演怎样的重要角色?
杨茂林:中部地区突出优势主要体现在区位、交通、人口和市场,经济体量占全国比重超1/5,人口占全国近1/4,常住人口超过3.7亿,而且是全国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市场潜力巨大。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中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必将扮演枢纽性、关键性、牵引性作用,有力促进国内商品要素的顺畅流动、生产要素的顺畅配置,进而推动国内经济持续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秦尊文:中部地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要积极作为,扬长补短,加快发展。未来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加快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支持武汉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支持郑州、长沙、合肥、南昌、太原建设国家消费中心城市,支持宜昌、襄阳、洛阳、岳阳、衡阳、芜湖、九江、赣州、大同等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
二是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结合区域竞合态势和一体化发展需要,以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错位发展为重点,积极构建便捷、高效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三是推动流通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商贸服务等传统支柱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培育电商物流创新产业集群,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有序融合发展,积极发展高效、无接触式销售,促进“宅经济”发展。
刘向东: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意味着既要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增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能力,也要加快内陆全方位开放,畅通国内外经济循环,促进各类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促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扮演五重角色:供给优化创新策源地、交通运输枢纽、内需发动机、高水平开放平台、绿色发展示范区。
中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
中国经济时报:《意见》提出,中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根据你的研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有哪些短板亟待补上?
杨茂林: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中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体现在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区域、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不足,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5%、东部地区的65%左右;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社会治理仍有弱项等。这些短板和不足既有中长期的困难和问题,也有迫在眉睫的问题,当前亟待补上的短板是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供应链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符合中部地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秦尊文: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中部六省有的发展快,有的发展慢。特别是湖北去年受疫情严重影响,是全国唯一负增长省份,要力争今年迎头赶上。各省内部发展也不平衡,省会发展较快,而边远地区发展较慢。要加快培育和壮大“省域副中心城市”,尽力解决省会“一市独大”的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中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目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两倍以上。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差距仍很明显。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和市场环境,因地制宜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刘向东:我认为,除中部地区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外,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也是重要问题。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为2.23%,山西、河南、江西分别只有1.12%、1.46%、1.55%,湖南、安徽、湖北三省份分别为1.98%、2.03%和2.09%,六省份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中部地区虽是制造业大省,但缺乏科技创新支撑,其制造业创新能力有待增强,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此外,经济融合度不高。中部地区各省份发展水平不同,域内经济联系紧密度、融合度不高,内陆开放水平有待提高。
抓住新发展理念这个核心
中国经济时报:《意见》聚焦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推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应该抓住哪些关键点?
杨茂林:《意见》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方面分别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和要求,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必须抓住新发展理念这个核心,各个方面协同发力。
重点抓好以下工作: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加快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重点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同性;共同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部;增加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推动民生领域深度合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内陆高水平开放平台、合作平台,全面推动对内对外联动合作,形成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张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应重点抓好如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建设一批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在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积极作为、努力贡献。
二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强化产业集群发展,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稳固粮食生产地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产业整体向中高端迈进。
三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扎实推进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积极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提升城乡建设品质,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水平。
四是巩固生态绿色发展格局。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共同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全面提高绿色发展质量效益。
五是做好区域开放合作文章。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加强中部六省内部协作,扎实推进淮河、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建设内陆地区开放高地,提升中部地区整体发展实力。
秦尊文:一是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新时代,过去那种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行不通了,必须依靠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要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只有这样,中部地区的产业体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是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同性。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抓手,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为重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同发展。要加强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内城市间合作。支持省会都市圈建设,培育湖北宜荆荆恩城市群、江西新宜萍城镇群、湖南岳阳城市圈等非省会城市群建设,鼓励襄阳南阳等跨省城市圈建设,促进洛阳、襄阳、阜阳、赣州、衡阳、大同等区域重点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推进县城城镇化建设,积极发展特色小镇,补齐县城和小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
三是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部。打造长江绿色廊道,加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建设淮河、汉江、湘江、赣江、汾河等河流生态廊道。以长江、黄河等流域为重点,推动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快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近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在北京、上海和武汉开市,中部地区要抢抓这一机遇,对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支持开展低碳城市试点,积极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深化“两型”社会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积极贡献。
四是形成内陆高水平开放新体制。要高标准建设安徽、河南、湖北、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加快内陆开放通道建设,积极构建中部陆海新通道,加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三峡航运枢纽建设,加快推进郑州国际物流中心、湖北鄂州货运枢纽机场和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建设,把中部地区建成立体综合交通和对外开放枢纽。
五是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建立公共卫生事业稳定投入机制,着力补齐公共卫生风险防控和应急管理的短板;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支持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人员返乡入乡就业创业;增加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着力增进民生福祉。要认真研究武汉去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今年郑州应对特大暴雨的经验教训,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努力增强中部地区的城市韧性和经济韧性。
刘向东:从政策着力点看,推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如何提升创新能力。首要的是引导中部地区增加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相结合,努力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形成一批承东启西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切实在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二是如何促进协调发展。中部地区是我国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完善交通物流体系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增强中部地区城乡区域发展的协同性,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并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上迈出新步伐。三是如何全方位开放。相比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开放程度并不高,加快建立健全内陆高水平开放新体制,不仅要发挥中部地区主要开放通道和开放平台的作用,更要发扬中部地区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的探索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培育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让“黄金政策”发挥“黄金效应”
中国经济时报:为了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意见》提出,将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对此,应该如何精准有效、落实落细财税金融政策?
杨茂林:我认为,一方面要加强政策的分析研究,加强与中央各部委的对接,真正把握政策的“含金量”;另一方面要制定出台各省的配套实施细则,开展政策的宣传解读,提高政策的知晓度、精准性和实效性,把政策红利落地落实,让“黄金政策”发挥“黄金效应”。
秦尊文: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中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支持“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全面实施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综合奖补政策,对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按现行规定免征关税;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重点支持脱贫地区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省级政府地方政府债券分配额度。
积极培育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增加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产品,支持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扩大辐射范围,支持武汉航运金融中心、长沙科技金融中心、合肥金融科技中心、南昌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支持山西与现有期货交易所合作开展能源商品期现结合交易。支持鼓励类产业企业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债券市场直接融资。开展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转让试点,发展壮大金融后台服务产业。抓住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将由湖北省营运的机遇,逐步将武汉打造成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碳金融中心。
刘向东:为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央继续赋能中部地区并给予更加完备的一揽子政策支持,包括部分地区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并加大中央财政对中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提升金融机构扶持中部地区企业发展的具体政策等。要精准有效和落实落细相关财税金融支持政策,一方面,要针对每条政策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落实计划,落实落细减税降费和财政奖补等具体措施。另一方面,要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能动性,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支持中部地区企业技术改造、股权融资和直接融资,同时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中部地区锻长板、补短板,切实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此外,还要抓好组织落实和协调指导,发挥国家部委和各地省委省政府的组织领导能动性,对重大项目安排、改革创新举措、投融资需求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