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黄土高原植被类型以森林植被为主
黄土高原区。明长城以南、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六盘山以东的广大地区,为典型黄土高原区。该地区具有典型的大陆季风气候特征,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夏季。
一、关于堀区植被类型的若干考辨。关于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植被的性质,史念海认为,历史时期的早期,黄土高原“原始森林遍布于山峦丘阜和低地平川,其间还夹杂着若干草原”。史氏在其另一部论著中分析认为,远在新石器时代,黄土高原地区森林分布广泛;汾涼流域多森林,关中的森林也不算太少;周原上亦分布有众多林木。
此外,黄土高原多山,山上比平川当更富于森林。至秦汉时,该地林木虽遭破坏,但仍有可观的存量。至后世该地区森林植被稀少,主要为人类滥砍滥伐所至。依史氏之论,先秦秦汉时期黄土高原植被类型以森林植被为主,且在黄土地貌、山地、河谷盆地等几大主要地貌类型处均有广泛分布。
朱士光所持观点与史念海相同,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在历史时期曾广布森林,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残留古木及抱粉资料阐述了黄土高原各地段所分布树木的种类。马雪芹认为历史时期的黄河中游地区,除部分荒漠地带外,墟地、河谷森林草原植被覆盖情况良好。
但从黄土高原地区剖面抱粉资料来看,上述观点均有值得商榷之处。李小强等依据耀县、富县、洛川及渭南姜村等墟区剖面抱粉记录分析认为,自aB.P以来,黄土高原頓区并无森林生长,多以蒿、藜、菊科等旱生草本植被为主。
杨肖肖等对渭源地区黄土剖面弛粉分析认为,自末次盛冰期以来,该地植被为蒿属为主的草原植被,且未有森林发育。依此说法,则全新世时期黄土高原順区并不存在森林植被。
史念海对砲粉显示结果持有异议,他认为:“黄土侵蚀如此严重,远古时期遗留下的抱粉究竟能存在多少,看来值得考虑”,并进一步援引朱志诚的观点“受黄土中一些特殊微生物及其碳酸钙的影响,黄土中化石抱粉的含量减少,有时甚或找不到”加以论证。
诚如史氏所言,黄土高原地质不利于抱粉的保存,但上述观点并不足以说明黄土墟区多处地段的剖面为何均存有大量草原植被及灌木植被的抱粉,而仅有乔木抱粉缺失。且除砲粉资料外,一些学者利用古土壤学方法亦证明全新世时期黄土高原墟面以草本植物为主,不存在大片森林。
此外,历史文献亦能反映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墟区及周边平原地区的植被覆盖情况。王守春认为古代的“大原”及“周原”的“原”即指今天的順区。但据今天周原遗址地貌来看,除黄土台堀外,仍有渭河河谷冲积平原、山前扇形洪积平原及岐山山区等不同地貌类型。“原”与“墟”应当并不等同。
且杜预注解《左传》称:“周原之地肥美可居。”其特征与振区并不相符。宋豫秦等依据考古材料研究认为,周人定居之处应位于岐山南麓的山前冲积扇地带气该地区土地肥沃,适宜耕种,应为杜预所指之处。
《春秋公羊传》载:“上平曰原,下平曰隰。”可见“原”应有一定的地势。另《尔雅释地》载:“广平曰原。”“原”指平坦广阔的土地,墟区地势亦符合这一特点,且古代“墟”与“原”并无明显分异,故“原”或为平原及墟区的合称。
《诗经》对相关区域自然环境有颇多描写,如《大雅绵》云:"周原月無月無,堇荼如饴。”“堇”、“荼”均为野菜,其中“堇”为草本植被,“荼”为灌木,属菊科。描述周天子和群臣一起到漆、沮河流域围猎的情景。
其中“升彼大阜”、“瞻彼中原”说明该地存在较大的土丘与平旷的原野,应为草原景观。综合来看,文献所反映的该地区植被情况应与弛粉相同,即以草本植被为主。
此外,黄土高原地区自古畜牧业兴盛,除草原植被外,黄土高原平原及墟区分布有大量的灌木林,如《大雅生民》:“诞真(置)之平林,会伐平林”;《大雅桑柔》:“瞻彼中林,覺胜其鹿”;《小雅正月》:“瞻彼中林,侯薪侯蒸”。史念海释“平林”为“平地上的森林”。
而王守春及倪根金均考证其为灌木林气如倪氏所援引《小雅车辖》:“依彼平林,有集维”。“鵰”为栖息于灌丛中的飞禽,据其生活习性来看,“平林”当为灌木林。王守春认为“中林”亦为灌木气其说应当可从。
如上所述,从砲粉及文献资料来看,古代黄土高原的黄土塚区植被类型以草地和灌木林为主。另据孙湘君等对渭南剖面的花粉研究,黄土摭区应存在以松、铁杉、云杉、榆等为主的乔木植被,但此类植被数量较少,且存在时间较短,并未形成稳定的森林植被。
王守春亦从历史文献岀发,考证黄土墟区的植被虽覆有乔木,但并未成林,且长势并不好。其结论与砲粉结果一致。
由于黄土本身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富含钙质,易溶解于水,常受流水侵蚀,在表层土壤中难以保存足够的水分,故而乔木植被不易成活。加之前文所述的文献及泡粉的分析结果表明,黄土墟面乔木植被的缺乏主要是由于自然原因,而非一些学者所认为的人为因素造成的。
二、基岩山地与河谷地区植被覆盖情况。黄土高原地区的基岩山地地质与黄土塀有所不同。由于山地降水要比黄土塀相对多些,而且石质山地可使土壤水分不至于严重下渗,从而使山地地区的乔木植被要远多于黄土塩区。据巨天珍等对甘肃小陇山地区的泡粉分析显示,自aB.P至今,该地植被以株类占优的针阔叶混交林为主。
相同时期,黄龙山地区的木本花粉亦占有70%以上。匆历史文献对黄土高原山地植被的记载也颇为丰富,如《山海经西次四经》载:阴山(陕北黄龙山)“上多穀”:鸟山(清涧河上游山地)“上多桑,其下多楮”;号山(榆林不部山地)“木多漆、棕”。
此外,《诗经》对该地区山地植被的林木亦多有描写,在秦汉时期,黄土高原的山地林木应更为茂密。
黄土高原的河谷地带,水分条件较好,亦存在大量的天然林木。夏敦胜等对甘肃秦汉清水河南岸的抱粉研究发现,在全新世早期,该地区针叶林植被繁盛,花粉含量达50%以上。至全新世晚期时,受气候影响,阔叶花粉比例有所升高。
此外,蔡茂堂等对黄土高原多处地段的沟谷区剖面抱粉研究发现,在此地貌中,全新世中期乔木花粉百分比占有很高的含量,最高可达85%。
春秋战国以前,农业民族主要分布在渭河和汾河的河谷平原,如《大雅皇矣》:“居岐之阳,在渭之将。”受农田开垦的影响,相关地区的乔木植被破坏最为严重。
现今出土的凤雏、召陈等西周建筑群遗址中,均发现有大量的高大木柱,长均2米左右气从其长度来看,这些木柱应取材于周边河谷及山地的高大乔木,且宫室规模庞大,当地应有大片乔木林遭到破坏。
此记载虽有夸张之嫌,未可尽信,但反映岀至迟至在秦穆公时期,黄土高原地区林木曾遭到大面积的砍伐。至秦惠文王时,黄土高原地区林木已不局限于在当地使用,其采伐量也远高于前代。
如上所述,先秦秦汉之际,由于塚区乔木植被稀少,破坏地段多为山地及河谷地区。但秦汉时期的生产力水平还较为落后,且该地区多为游牧民族,并未广泛使用铁器,当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还不是特别严重,黄土高原天然乔木覆盖率仍较为良好。
如《诗经秦风小戎》中提到西戎人居住的“板屋”;《汉书地理志》称:“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说明该地区从先秦至汉代民众一直以木板为屋,受此风俗影响,天水、陇西一带乔木植被经受数百年砍伐仍然“山多林木”,反映出时人对生态的影响是较为微弱的。
结语
此外,东汉末年董卓欲迁都长安时曾准备“陇右取材”。“陇右”地处黄土高原西部,汉末时尚为林木的输出地,可见秦汉已际该地区林木之盛。这与后世黄土高原乔木植被荒芜的景象有着很大的差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