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时空纽带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全长约公里,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流经9个省入渤海。黄河夹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是华夏文明最主要发源地之一,也常称母亲河、河水、浊河和悬河。黄河的孕育诞生与发展受制于地质地壳的构造运动的外营力,以及水文地理条件下产生的侵蚀搬运与堆积的内营力,史前特别是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黄河较十改道有二十多次,主要发生在下游。

最早黄河源记载于尚书禹贡中的“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公元年唐使入蕃途经河源区,得知河源出自巴颜喀拉山,元代绘出了最早的黄河源地图。清康熙年间在探源后绘有星宿河源图,并撰有河源记,乾隆年间的水道提纲中记载,黄河上源有三条河,分别为北源扎曲,中源约古宗列曲即玛曲,南源卡日曲,其中玛曲阿尔坦河是黄河的本源。按国际河流正源唯长、流量唯大与主流方向一致的确定标准,以及流域面积、河流发育期和历史习惯,经法定程序审准将黄河源头定位于卡日曲,以扎陵湖入水口为结算点,并在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曲果,东经95°59′24″和北纬35°01′18″处立河源标志。玛曲中的玛藏语意为孔雀,曲就是河,玛曲即孔雀河。

黄河干流河道分上中下游11个河段。上游为河源至内蒙托克托县的河口镇,河道长公里。中游自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河段长公里,河水自河口镇急转南下至禹门口,直下公里落差米,峡谷型河道亦称晋陕峡谷,壶口是黄河干流唯一的瀑布。晋陕峡谷末端是龙门,左岸龙门山与右岸梁山使河宽缩至约米,也是古道渡口,黄河出晋陕峡谷豁然开阔,河道冲淤变化剧烈摆动频繁,斤古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过潼关后折向东至河南郑州市桃花峪,其中三门峡以上为黄土峡谷,下至孟津穿行于中条山与崤山之间,为黄河最后的一个峡谷段,也称晋豫峡谷。孟津以下为黄河由山区进入平原的过渡河段。下游自桃花峪至入海口,河道逐年抬高横贯华北平原,部分河段如封丘曹岗高出10米,有地上悬河之称,也是淮河、海河水系的分水岭,北属海河流域,南为淮河流域。太行山是黄河与海河流域的分水岭,而伏牛山和嵩山分别是黄河流域与长江和淮河流域的分水岭。黄河入海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之间,利津以下多次改道或人工改道,20世纪90年代黄河入海流路,是人工改道流经清水沟后逐步淤积塑造的新河道。

黄河这条文明长河是华夏时空中的伟大连接者,它以滔滔不绝之力,突破阻隔来勾连万物,从而塑造了滔滔不息之华夏文明,黄河就成了一条空间纽带,把位于气候温暖地带的广阔沉积平原一并串联,这种天时地利为身处农业时代的人类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黄河流域首先崛起的是包括渭河、汾河、伊洛河平原,以及太行山、嵩山东麓在内的中游地区,生活在此的古人培育了只需播种,不需特别照料就收获的粟和黍,作为稳定的食物来源,从而提高了生存保障,有了在安居乐业之余对艺术的追求,突出表现在仰韶文化中期三门峡庙底沟人制作的红黑双色彩陶,其色彩与纹饰的回旋往复,极具节奏与韵律感,这种彩陶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黄河上游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继承了庙底沟彩陶技艺的精髓,出土的彩陶通体施彩,线条纹饰绚丽而又典雅。受西边仰韶与北边红山文化影响,而演化成的龙山文化,其遗址位于章丘龙山城子崖,出土的黑陶高柄杯,薄如蛋壳的技艺比肩现代杯具。约年前的黄河中游地区,吸纳四周发展出了新的文化内涵,陶寺观象台是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观象台遗迹,可确定节气变化以利农耕。总体而言,在五千年前的黄河流域,已先后迈入文明阶段。与此同时,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中游的石家河文化和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等也在发展壮大,其文明程度也不亚于黄河流域。

黄河中游形成文明可能与地理环境所导致的北方干旱和南方洪涝有关,使中原文明的薪火得以保存,通过疏通水系自救,传说中的大禹就建立起了强大的治水组织,王权也在黄河中游地区建立起来了,第一个王朝夏开始向更广阔的冲积平原进发,这里提供了充沛的发展空间和资源,华夏文明也日益变得强大。夏商周三代后,华夏文明逐步走向成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0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